|
2023年02月21日 18:17 财联社
2月20日,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后的第四天,证监会的主板在审项目正式开始平移。当日晚间,沪深交易所共受理16家主板在审IPO项目的平移申报,其中深市比沪市多,分别为9家与7家,合计融资金额约为204.6亿元。
沪市7家主板在审IPO平移项目分别为常青科技(光大证券)、中重科技(国泰君安证券)、江盐集团(申港证券)、万丰股份(东兴证券)、柏诚股份(中信证券)、恒尚股份(华泰联合证券)、中信金属(中信证券、中航证券联合保荐);
深市9家主板在审IPO平移项目分别为华纬科技(平安证券)、南矿集团(国信证券)、陕能股份(中信证券、西部证券联合保荐)、长青科技(中信证券)、海森药业(中信证券)、登康口腔(中信建投)、三联锻造(安信证券)、中电港(中金公司)、翔腾新材(光大证券)。
头部券商抢下全面注册制第一股概率较大
忙——这是近日财联社记者与投行人士沟通后的直观感受。因为给出的平移时间是十个工作日内,这意味着采取继续有需求的券商与拟IPO企业必须在时间规定内按照最新的规定修改申报材料。
但与此同时,由于交易所对在审IPO企业的受理顺序,不作为审核顺序,交易所将按该企业在证监会的审核阶段和受理顺序接续审核,因此券商投行并没有被硬性享有“早报早享受发行节奏”的红利。据此,部分投行人士表示,忙与不忙与其在手的在审项目的实际情况有关,有的项目底稿部分要重做,工作量非常大,“但称不上难,只是工作量大。”
聚焦此次首批平移为何是这16家企业项目与保荐机构,或有两个因素的丈量,一是它们均处于预先披露更新阶段,二是均已参加抽查抽签或现场检查。
记者注意到,投行面对的项目程序时间把控在注册制全面落地的衔接安排中有着明确规划:已通过发审委审核未取得核准批文的,可以向证监会提交申请,明确选择继续在全面实行注册制前推进行政许可程序,并按照现行规定启动发行承销工作;也可以选择申请停止推进行政许可程序,在全面实行注册制后,向交易所申报,履行发行上市审核、注册程序后,按照改革后的制度启动发行承销工作。向交易所申报的,由交易所按照证监会在审企业顺序安排发行审核工作。
整体来看,头部券商所保荐的项目中或率先诞生全面注册制下的第一股,甚至是首批新股。一方面,聚焦首批受理平移项目的保荐机构,中信证券保荐项目数量最多,达到5家,其次是光大证券,其有2家,而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中航证券、西部证券、申港证券、华泰联合、国信证券、国泰君安、东兴证券、安信证券、平安证券均有1家在手。可以看到,头部投行的项目数量占优。
另一方面,按照证监会主板在审项目共有251家企业的投行分布来看,也同样是头部券商占优。中信证券(35单)、中信建投(24单)、国泰君安证券(20单)、华泰联合证券(15单)、民生证券(13单)、中金公司(12单)、海通证券(9.100, -0.01, -0.11%)(11单)、国信证券(10单)、安信证券(11单)等券商项目至少有10单。
而国金证券(9.160, 0.02, 0.22%)(9单)、光大证券(7单)、广发证券(16.000, 0.00, 0.00%)(8单)、财通证券(7.530, -0.01, -0.13%)(7单)、东方证券(10.000, -0.01, -0.10%)承销保荐(6单)、东吴证券(6.910, -0.01, -0.14%)(6单)、东兴证券(5单)、申万宏源(4.200, -0.01, -0.24%)承销保荐(6单)、招商证券(13.950, -0.03, -0.21%)(6单)、长江承销保荐(5单)等也至少有5个项目在手。
总体来看,头部券商手下诞生全面注册制下的第一股,甚至是首批新股概率较大。
|
|